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数据库
数据库参数
产品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数据库
产品类别:中国当代研究
技术形态:全文检索、高清图像
访问订购方式:年度订阅 、永久连线、本地安装
由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央档案馆整理文献,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权威、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数据库产品,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正史和信史。 全库收录文献 300余卷、2亿余字,10万余幅插图,时跨1921年7月至20世纪末近80年时间,是研究建党以来各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的权威资源。
历时20余年,逾10万人参与,部分内容由现任或退居二线的中央领导任主编,吸收各方面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参与编写工作。收录资料注重真实、丰富、系统,并认真加以考证、校勘,融资料性、学术性、权威性、可 读性于一体,体现了编撰与研究并举的特点。
产品使用高效便捷的搜索引擎技术和全文检索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效率。采用国际领先的多 媒体仿真技术,实现数字图书与纸质图书相同的阅读体验。
资源特色
(1)专业性
全库文献资料的整理由现任或退居二线的中央领导任主编,包括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如朱镕基、陈云、徐向前、刘华清、李岚清、丁关根等领导同志分别担任相关行业领域的主编,同时汇聚了一批国内知名近现代史研究专家、行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全方位把握资源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保障了资源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从1983年正式部署整理工作,延续至今,逾10万人参与;按系统、部门、地区来组织全面编写史书,覆盖新中国建立以来各个行业和领域,
包括: 政治和社会类、政法类、省(市)自治区发展类、国防和军事类、国防工业类、群众团体类、商业类、能源类、交通通信类、经济类、财政金融类、冶金和机械类、科技类、 农业类、 建筑类、 工商管理类、 人事管理类、 基本建设类、 对外交往类、 文教卫类、 化工和轻纺类、 艺术类、 传播类、 专题类
(2)权威性
数据库采录了大量中央档案馆收藏的从未公布过的档案,同时重视利用当事者的私人著述以及台湾和国外出版的有关著作和材料,注重吸收学术界新发现的史料。全部内容均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由中央有关部门特别是中央档案馆和当代中国研究所负责整理汇编。 中央档案馆,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的事业机构,1959年成立于北京,负责集中管理党和国家中央机关的重要档案与资料,包括自"五四"运动以来的,具有全国意义的革命历史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中央机关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 当代中国研究所,是1990年6月28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专事编纂、研究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机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行政代管。。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编纂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搜集和编辑有关国史资料,参与国史的宣传与教育,联系与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的国史研究工作。
(3)稀缺性
在编选范围上,主要为中共中央文件;国家重要法令、法规;会议决议;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电文及当时《人民日报》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重要社论、文章等。涉及领域包括国家领导人的国务活动和所作各项重要批示和批语、中共中央历次重要会议、各领域内政治活动等内容,突出记载了国家外交、民主党派、人民政协、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区域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国民经济、意识形态、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宗教、社会生活等诸多内容,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的情况也有所反映。 全库描绘了自建国伊始到20世纪末,新中国发展建设轨迹和脉络,
收录内容包括:
(1)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珍贵文献,其中有大量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为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起草的指示和电报,以及他们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全国政协、全国人大等会议上的讲话等。
(2)新中国各个行业机构的发展大事记,举凡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民族、社会、人口、宗教、疆域、地理、区划、灾害、气候、生态、资源、军事、国防、外交、对外联系和国际反应等方面的大事;
(3)国家重要法令、法规;会议决议,电文及当时《人民日报》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重要社论、文章等。 在广泛搜集各种史料同时,丛书增加了必要的考证、校勘和研究,澄清了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概念问题,在史实上也纠正了不少流行的歧见和错误结论,如:1、许多论著将建国之初的“各界代表会”与“各界人民代表会”混为一谈;2、以往笼统认为,开国大典时,毛泽东率领全体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登上天安门城楼,该书考证后:包括彭德怀、叶剑英、林彪、习仲勋和龙云等56名委员当天并不在京。
历时20余年,逾10万人参与,部分内容由现任或退居二线的中央领导任主编,吸收各方面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参与编写工作。收录资料注重真实、丰富、系统,并认真加以考证、校勘,融资料性、学术性、权威性、可 读性于一体,体现了编撰与研究并举的特点。
产品使用高效便捷的搜索引擎技术和全文检索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效率。采用国际领先的多 媒体仿真技术,实现数字图书与纸质图书相同的阅读体验。
资源特色
(1)专业性
全库文献资料的整理由现任或退居二线的中央领导任主编,包括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如朱镕基、陈云、徐向前、刘华清、李岚清、丁关根等领导同志分别担任相关行业领域的主编,同时汇聚了一批国内知名近现代史研究专家、行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全方位把握资源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保障了资源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从1983年正式部署整理工作,延续至今,逾10万人参与;按系统、部门、地区来组织全面编写史书,覆盖新中国建立以来各个行业和领域,
包括: 政治和社会类、政法类、省(市)自治区发展类、国防和军事类、国防工业类、群众团体类、商业类、能源类、交通通信类、经济类、财政金融类、冶金和机械类、科技类、 农业类、 建筑类、 工商管理类、 人事管理类、 基本建设类、 对外交往类、 文教卫类、 化工和轻纺类、 艺术类、 传播类、 专题类
(2)权威性
数据库采录了大量中央档案馆收藏的从未公布过的档案,同时重视利用当事者的私人著述以及台湾和国外出版的有关著作和材料,注重吸收学术界新发现的史料。全部内容均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由中央有关部门特别是中央档案馆和当代中国研究所负责整理汇编。 中央档案馆,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的事业机构,1959年成立于北京,负责集中管理党和国家中央机关的重要档案与资料,包括自"五四"运动以来的,具有全国意义的革命历史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中央机关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 当代中国研究所,是1990年6月28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专事编纂、研究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机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行政代管。。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编纂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搜集和编辑有关国史资料,参与国史的宣传与教育,联系与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的国史研究工作。
(3)稀缺性
在编选范围上,主要为中共中央文件;国家重要法令、法规;会议决议;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电文及当时《人民日报》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重要社论、文章等。涉及领域包括国家领导人的国务活动和所作各项重要批示和批语、中共中央历次重要会议、各领域内政治活动等内容,突出记载了国家外交、民主党派、人民政协、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区域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国民经济、意识形态、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宗教、社会生活等诸多内容,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的情况也有所反映。 全库描绘了自建国伊始到20世纪末,新中国发展建设轨迹和脉络,
收录内容包括:
(1)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珍贵文献,其中有大量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为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起草的指示和电报,以及他们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全国政协、全国人大等会议上的讲话等。
(2)新中国各个行业机构的发展大事记,举凡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民族、社会、人口、宗教、疆域、地理、区划、灾害、气候、生态、资源、军事、国防、外交、对外联系和国际反应等方面的大事;
(3)国家重要法令、法规;会议决议,电文及当时《人民日报》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重要社论、文章等。 在广泛搜集各种史料同时,丛书增加了必要的考证、校勘和研究,澄清了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概念问题,在史实上也纠正了不少流行的歧见和错误结论,如:1、许多论著将建国之初的“各界代表会”与“各界人民代表会”混为一谈;2、以往笼统认为,开国大典时,毛泽东率领全体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登上天安门城楼,该书考证后:包括彭德怀、叶剑英、林彪、习仲勋和龙云等56名委员当天并不在京。